美国要加税,欧盟不同意!西方阵营开始分化,中国坐收渔翁之利
在国际经贸圈,最近出现了一件颇为反常的事:以往美国一有动作,欧盟往往会紧随其后,但这次特朗普要求对中国和印度商品征收 100%关税,欧盟却直接拒绝了。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明确表示,欧盟的决策必须基于自身利益,不能盲目跟随美国。这让外界产生疑问:难道欧盟态度转变,开始向中国释放善意?还是背后另有隐情?
要理解欧盟的选择,得先看看整个西方阵营的反应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止欧盟,日本也拒绝了美国的关税提议。这与几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。2018年,美国对钢铝加征关税时,欧盟虽然不满,但最终还是勉强跟进。而如今,它竟敢直接与美国唱反调,这说明西方阵营内部已出现明显分化。
展开剩余85%特朗普的关税理由是“惩罚中印购买俄罗斯能源”。可对贸易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,这种关税一旦落地,后果将极其严重。比如,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家电产品,如果原本售价100欧元,加税后就会涨到200欧元以上。对普通欧洲家庭而言,这意味着生活成本直线上升,必然引发强烈反弹。
美国敢提出这种要求,是因为它长期认为盟友“不敢不听”。过去的中美博弈中,美国一直试图拉上盟友对中国施压。但这次欧盟选择拒绝,并不是因为对中国有多大好感,而是出于“不得不自救”的现实考量。
欧盟拒税的两大核心原因:
第一,经济困境不容折腾。
欧盟面临三重难题:低增速、人口老龄化、工业空心化。2024年,欧元区GDP增速仅0.6%,几乎停滞;老龄人口占比高达21.8%,年轻劳动力不足,政府还得承担庞大的养老支出;而在制造业方面,以德国为例,中低端产业外流率达12%,普通消费品超过六成依赖进口。
更糟糕的是,欧盟在高端制造业的优势也在逐渐被中美赶超。与此同时,美国还不断加重欧盟的负担。俄乌冲突爆发后,美国逼欧盟减少俄罗斯能源进口,却转手把自己昂贵的天然气卖给欧洲——价格是对亚洲出口的1.8倍,光这一项,美国企业就狂赚300多亿美元。
第二,政治压力逼得欧盟不得不强硬。
欧洲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在2024年降到38%,创历史新低。反美情绪推动右翼政党崛起,意大利右翼上台后立即恢复与俄罗斯的能源谈判,还公开反对美国制裁升级;法国右翼势力也在壮大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即使是亲美的冯德莱恩,也不敢完全顺从美国,否则会被右翼抓住把柄,失去政治地位。对她来说,拒绝美国某些过分要求,反而是政治上的自保之举。
中国能从中获益多少?
虽然欧盟的选择是为了自救,但客观上确实给中国带来好处:
1. 削弱美国对盟友的控制力。 过去美国说一声,盟友就立刻跟进的局面正在被打破。
2. 让更多国家看清美国的“利己本质”。 未来他们在与美国合作时会更加谨慎,甚至会主动寻找与中国更稳固的合作关系。
不过必须认清一点:欧盟的决定并不是“对中国的恩赐”,而是基于自身困境。中国不能指望别人出于善意帮忙,最根本的还是要握牢自己的优势。
中国的两张关键底牌:
- 制造业。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,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能自产。2024年高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15%,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品对欧出口增长22%,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更是占到30%,打破了欧洲的长期垄断。
- 稀土资源。 稀土是新能源汽车电池、芯片和军工装备的关键原料。中国不仅储量丰富,在加工和技术上也遥遥领先,还主导制定了全球首个稀土绿色开采标准。2024年,中国稀土相关专利占全球的70%。就连德国大众都承认,没有中国稀土,他们的动力电池生产将陷入瘫痪。
总结
欧盟拒绝美国加征关税的要求,并不是要向中国示好,而是迫于经济与政治双重压力的无奈选择。但无论如何,这一决定客观上帮助了中国,削弱了美国的施压手段,也让西方阵营的裂痕进一步扩大。
对中国来说,最关键的仍是牢牢把握制造业和稀土这两张底牌,增强自身实力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的态度变化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月子中心“爱马仕”圣贝拉上市次日破发,亏损幅度逐年增大
下一篇:没有了
